朝鲜战争结束后,苏联仍将30个师的装备交给中国,真相是什么?
前言
朝鲜战争结束后,很多人以为战斗的硝烟已经散去,可苏联却做了一件令人意外的事——他们将30个师的装备交给了中国。
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玄机?是简单的友谊,还是另有深层次的考虑?
苏联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?中国又是如何处理这些装备的?
这背后,或许不仅仅是军事合作那么简单,甚至关系到整个地区的战略布局。
真相,直到今天,依然让人猜测不已。
实在无法理解,苏联居然在朝鲜战争结束后,又将30个师的装备塞给中国,这究竟是为了什么?1953年7月,持续近三年的朝鲜战争落下帷幕,双方偃旗息鼓,半岛恢复往日的安宁。正当参战双方有序离场时,苏联却不由分说地将30个师的装备交给我军,在和平协议签订后,此举未免有些不合时宜。为何苏联在战争结束后将30个师的装备交给中国?这对中苏关系又有何影响?援朝决定下达始末1954年,距离朝鲜战争结束已经过去一年多的时间,尽管半岛局势依旧紧张,但朝韩双方也不再如前些年那样在战场上拼个你死我活。而朝鲜也在中国的帮助下有序开展国内建设,逐渐走上正轨。虽然部分志愿军依旧在朝鲜境内驻防,不过仅仅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,警惕敌人反扑,并没有重燃战火的意思。可就在这时,苏联方面却突然将30个师的武器装备拉到中国东北,这架势仿佛是要打响第二次半岛战争,令各方势力惴惴不安。事实上,这批装备并非苏联慷慨解囊,而是我国花钱买来,本计划投入到朝鲜战争中,结果由于苏联方面迟迟无法交货,导致战争结束后这批装备才姗姗来迟。而我国之所以向苏联求购武器装备,一切还得从志愿军入朝前说起。1950年4月,金日成率代表团访问莫斯科,并向斯大林提出武力统一半岛的诉求。根据现在解密的资料显示,斯大林认可了金日成武统半岛的方案,并为朝鲜提供了贷款以及军事和技术上的援助。但斯大林也明确告诉金日成:“如果遇到强大的抵抗, 我一点儿也帮不上忙, 你们必须请求毛泽东提供所有的帮助。”随后,金日成带着斯大林的意思又来到北京,这等同于是斯大林先斩后奏,在未经商量的情况下,将朝鲜战争的包袱甩给了我国。我国领导人对这种做法表示反感,因为当时我军正在向东南沿海集结,准备解放台湾,倘若再卷入朝鲜战争,将全盘打乱我国的战略部署。因此,毛主席当即中断了与朝鲜的会谈,直接与斯大林对话,要斯大林本人给个说法。见毛主席态度强硬,斯大林解释道,如果中国不同意朝鲜发动统一战争,那么朝鲜就应该重新讨论方案的可行性。这样一来又将皮球踢给我国,表面上是给足了我国尊重,实际上是将解决半岛问题的责任推给我国。就在这时,金日成杀了出来,拍着胸脯向中苏两方保证,光靠朝鲜人民军足以打赢统一战争,并不需要中国帮助。既然金日成已经明确表态,我国领导人也不好说些什么,便由朝鲜去了。后来发生的事情就非常熟悉了,战争初期,朝鲜人民军一路南下,几乎要将韩国政府赶到日本海了,结果麦克阿瑟指挥美军仁川登陆,又将朝鲜人民军撵到鸭绿江边。随着朝鲜战局急转直下,苏联方面意识到情况不妙也开始急了,反复通过驻华大使向我国施加压力,敦促我国出兵。斯大林本人更是直接写信给毛主席,为毛主席分析出兵朝鲜的各种好处,着急得好像中国不出兵,联合国军能马上打到莫斯科一样。为了促使毛主席尽快作出决定,斯大林还在信中表示,会给中国提供援助,信誓旦旦地保证:“不要担心中美开战的问题, 中苏在一起将比美国和英国更有力量。”1950年10月5日,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,决定由彭德怀作为志愿军司令,于10月15日出兵朝鲜,同时派遣周总理前往莫斯科,与斯大林商谈援助一事。10月10日,周总理抵达莫斯科,第二天便与斯大林展开会谈并提出中国出兵条件,即苏联要为中国提供包括飞机、坦克、大炮在内的军事装备,以及各种类型的枪械弹药。此外,苏联还需要出动空军支援志愿军战斗。虽然斯大林当场同意了我方提出的条件,但中苏之间在援助问题上的争议才刚刚开始。患上拖延症的苏联周总理出访莫斯科,为志愿军争取到苏联方面的军事援助,可在接下来三年时间里,中苏却因这批武器装备展开了一场漫长的拉锯战。根据当时跟随周总理访苏的康一民和师哲回忆,斯大林在会谈中答应先装备中国10个师,会谈也因此进行得十分顺利。可在后续细节谈判中,苏方人员却以“共同负担”为由,要求我国给予一定钱款来换取武器装备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,对于苏联的临时变卦,我国领导人早有预料,为了避免对中苏关系造成不良影响,我国领导人同意了这一要求,决定有偿从苏联方面换取60个师的装备。苏联方面也没有因此狮子大开口,而是以比较优惠的价格出售这批装备。同时,考虑到新中国刚刚成立,国库空虚,哪怕是折价也无力支付这笔军事开支。所以苏联一面向我国提供贷款,让我国用贷款的钱去购买武器装备,另一面又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与我国签下协议,用我国国内的锑、锡、铅等矿产资源交换武器。交易达成后我们才发现,苏联给我们的装备并不是最先进的,其中大部分是二战中淘汰下来的武器,虽然比过去的小米加步枪要好,但从买卖的角度来说,苏联太不厚道。一来二去,其实苏联从这笔交易中占到不少便宜。至于这批武器装备的交付,苏联则是一拖再拖,在战争期间陆续交付了30个师的武器装备,余下30个师的装备,直到战争结束才结清。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,除了苏联人的小算盘外,苏联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也对此产生了一定影响。第一,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,人口损失近2700万,整整一代年轻人被战争消耗殆尽。苏联境内1700座城镇,7万个农庄化为焦土,苏联的欧洲国土在战后陷入瘫痪,坚韧如社会主义经济体制,都没能扛住这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。而苏联的工业产值则锐减至战前的一半,所以面对60个师的武器订单,苏联的兵工厂多少有些囊中羞涩。第二,彼时冷战已经拉开帷幕,欧洲成为两极对峙的主战场,苏联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聚焦于欧洲,朝鲜战场的优先级相对落后,这导致部分武器装备产出后,优先部署在东欧前线。不过总的来说,苏联还是将承诺的军事物资交付给我国,其中在22个空军师的武器装备中,还包括300多架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米格-15战斗机。而苏联向我国提供的56亿卢布外债,也于1956年连本带利提前还清。尽管中苏在武器交易的过程中产生过些许不愉快,但客观上,这批武器缩减了我军与联合国军的硬件差距,我军也参考苏式武器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,对解放军现代化建设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。战后影响随着板门店协议的签订,朝鲜战争宣告结束,这是二战后爆发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,不仅为冷战定下基调,也令当时的国际格局发生改变。朝鲜战争中,苏联虽然派遣空军入朝作战,但飞行员皆是身穿志愿军军服秘密入朝,苏联并没有亲自下场作战,这使得苏联得以置身事外,免受国际舆论影响。而主动下场的美国不仅在战场上吃了败仗,在国际舆论上也处于劣势。所以此战过后,美苏双方在对峙期间,更加倾向于代理人战争,不仅能将战争烈度限制在可控范围,还能稳坐钓鱼台。而对于新中国来说,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一战成名,令世界为之侧目,极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,为我国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,印证了“打得一拳开,免得百拳来”的战略思想。此外,与美军的作战经历,令解放军对先进武器获得更加直观地认识,推动了各大军工院校的成立,我国国防建设逐渐走上正轨。同时,朝鲜战争还为后来中苏关系破裂埋下伏笔。战争中,苏联代表在指挥和援助等方面,多次与我方发生分歧甚至是摩擦,集中体现在苏联代表对志愿军行动的指手画脚,处处彰显高人一等的态度。而这种宗主国作风在赫鲁晓夫上台后变本加厉,这与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相悖,注定中苏最终走向决裂。时至今日,苏联已经在1991年的寒冬中轰然倒塌,而中国作为世界唯一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继续前行,这或许就是“失之毫厘差之千里”的道理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三峡能源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:“一种光伏组件连接器的防护装置”